教導功課態度不當 扭曲小孩成長價值
 

 

某日在食肆中,看到經常出現的一幕:母親拉著小女孩去做功課,遇上小女孩不懂得的題目,母親用語言的鞭撻著,當然有更難聽的說話在後,說她怎麼以前都教了好幾遍,現在又通通都忘記得一乾二淨?又說要做完才可以吃東西!

食肆脅逼做暑期作業

小女孩明明是肚子餓來吃東西,怎麼好端端又端出了功課,還是暑期作業的功課來做!如果你問稍後才吃不可以嗎?那我需要問遲一點做不可以嗎?畢竟這只是暑期作業!

這有兩點要注意的:一,除非女孩本身就是吃貨懶作,那這樣先做再吃也無可厚非,但暑期作業,又急於一時麼?何況,到這裡來的不是為了吃東西麼?在甚麼地方做甚麼的行為;二,這樣的操控及有條件式的「鼓勵」完工,是有可能「培養」出負面的態度或心理,對孩子未來有很大的影響。

誤判環境與行為

很多家長也做著相同的事,為何小孩子教了很多遍也會忘記,特別是功課、知識等事,家長會很埋怨著,但他們平常也表現著不俗的記憶力(這撇除了發展障礙),起碼你答應了他們的事,你一天未兌現,他們也是記得你們「欠著」!最簡單的就是他們不願意做,或太累了,腦部休想未充份。這很易理解!很多聰明的家長會用積極或獎勵的方法去鼓勵小朋友去完成某些任務。當然,有些家長使用「獎勵」的方法不妥當,做成很多不良的影響,例如以金錢作獎勵會讓他們長大後事事也以金錢去衡量等等。

然而,有些家長會用脅逼之法去使小孩就範,這很多時在最初也「湊效」,久之卻出現很多問題,例如家長以「完成功課,不用你做家務」之類的負面式鼓勵(Negative Reinforcement)或懲罰(Punishment):不許吃朱古力或玩玩具等指令去逼令小孩完成任務,最後可能演變成更差的親子關係,特別是懲罰,而負面式鼓勵則會讓他對某些東西或行為的價值觀扭曲。如:能盡快完成功課,則不用你幫手做家務,讓他以為功課可以抵銷家務或有其他對家務認為是負擔等想法,長大後,你想他幫家務,又或者日後自組家庭後,對分擔家務的想法變成了一種負擔,而非作為家庭成員的一種基本任務,這影響尤為深遠,試想想,現今有很多家庭或伴侶,因為分擔家務而生出多少埋怨或問題?這是其一,還有更多不同的影響,因應你如何以條件式管教,又或懲罰式態度,潛移默化你的小朋友。

另一個問題則是,在不適當的地方做不適當的事情,除非逼不得已,否則,在食肆做功課不是太好的,其一是顯示了家長或小孩的時間管理(Time management)出現問題;其二是適當的時間(Right Time)、適當的環境(Right Place)做適當的行為(Right Behavior),這是最正常的事。可是,在餐廳做功課、在公園溫習,在車上食飯……久而久之,會扭曲或偏轉(Deflection)了小孩對環境與行為的配合,就如完形理論所說的圖形背景原則(Figure Ground Principle),個人的行為配合不了週遭的環境,令到出現奇異或不當的行為,「培養」對境的錯誤認知,因而影響日後的社交或其他發展。

小孩子亦可能因長期受懲而心生反抗之心,出現壓力及焦慮,做出不當或反叛的行為(這很多時不會立即發生,而是積存一段時間才爆發);若是膽子小的,不敢反抗則有可能會出現內射(Introjetion)的反應而傷害自己,又或放棄自己或失去自尊心(Self-esteem)的心態,如此惡性循環,再家長留意,到底甚麼才是適時、適地的適當行為呢?

即使小孩對脅逼做法「照單全收」也不是好事,他會從家長們身上學會了操控(Controlling)而投射(Projection)到別人身上,長大後到變成遇弱操控,遇強則膽小受操控,而在關係上永遠找不到平衡點,對社交及伴侶關係也不是好的處理方法!

因此,家長還是要留意,你的慣性行為會對小孩有何種影響!

參考書目:

Clarkson, P. (1989) Gestalt Counselling in Action. London: Sage.

Dave Mann (2010). 100 Key Points and Techniques. New York: Routledge

Eddy

心理治療師

其他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