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行為健康教研中心催眠治療對腸易激綜合症成效 本港首個臨床先導計劃研究結果

對不少香港人而言,可能也曾經歷無故腹瀉與便秘,或每當緊張就會腹痛。事實上,很多人忽略了情緒困擾與壓力亦會反映在腸道健康上。身體其實已響起警號,這可能『腸易激綜合症』的症狀。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副教授吳兆文博士指出,腸易激綜合症的原因不明,或與腸胃疾病、如先天腸胃敏感、長期受壓致精神緊張有關,它出現內臓功能性失調的症狀,估計約7%港人患上此病。有鑑於此,香港大學行為健康教研中心於2012-2013年度首次引入催眠治療幫助控制腸易激症狀,希望為患者尋找輔助性兼根治性的治療。臨床研究先導計劃共招募15位患有腸易激綜合症人士作為研究對象,由註冊臨床社工經催眠治療的專業培訓後,作為小組導師,以小組形式,帶動催眠治療及協助研究對象學習自我催眠。小組每星期舉行一節,為期四節,每節3小時。

先導計劃研究結果列表,請按此瀏覽

臨床研究先導計劃初步結果指出:

1)腸易激過敏症狀大幅度的改善,但仍需探索不同類別患者的反應

在接受治療後的腸易激綜合症狀程度有明顯的改善,症狀出現的程度以問卷方式量度,由治療前的平均26.4分大幅降至治療後的14.3分(0為沒有症狀出現,總分為50即相關的症狀不斷出現),減幅接近五成。當中,以腹部腫脹及症狀對日常生活的影響,減幅尤其明顯。雖然如此,研究計劃指出,由於研究對象佔大多數為腹瀉型,故此,對於其他類別患者的反應,如: 便秘型、混合型等,可作進一步的探究。

2)情緒健康指數顯著增加,唯催眠治療對症狀與情感反應的關聯性,則有待深入了解

研究計劃亦發現,研究對象的情緒健康指數於完成為期四節催眠治療小組後(約一個月的治療小組),顯著提升。情緒健康指數平均得分由35.73 升至 43.75, t (14) = -2.69, p = .02. 這正反映了腸易激綜合症與情緒之間的微妙關係,當中是互為影響。不過,催眠治療如何影響腸易激綜合症及情感,則有待深入分析。

3)症狀有持續退減的趨勢,找出促進持續改變的元素亦是治本的關鍵

研究計劃更指出,症狀大幅減少的同時,其效果亦持續。其中8位研究對象於完成治療後三個月再度接受量度,其症狀出現程度只有平均8.08分,足以顯示其症狀有持續退減的趨勢。因此,研究計劃認為找出促進持續改變的元素亦是治本的關鍵。

香港大學行為健康教研中心希望引起更多仍受腸易激綜合症影響人士的關注,藉此招募2016年催眠治療對腸易激綜合症作進一步成效研究的參加者。計劃和報名詳情,請按此瀏覽

其他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