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社交問題與欺凌
欺凌行為,經常在學校中發生。透過觀察所得,很多被欺凌的受害者,他們都是較少朋友、比較孤獨無助、被欺凌時都會有較大反應,他們的社交能力都比較弱一點。他們在面對問題或某些社交情況下會有不恰當的反應、做法或行為。 欺凌者,一般會採取較侵略性的行為,用以主導或威嚇對方,如使用脅逼、恐嚇或強制行為。欺凌是一些慣性的行為,故被欺凌者會經常受到滋擾。這類行為正反映著一些社交或生理能力的不平衡發展所致,這包括是語言或生理的威脅或傷害。 社交心理是個人的社交心態與他身邊的社交環境如何互動所發展出來的。一般來說,個人經常忽視或缺乏關注本身與互動環境的關係。久而久之,將發展出一個心理社交的病態,或心理社交能力的萎縮,伴隨著在社交上的問題,如生理上、情緒上及認知上的社交問題,諸如:在特定環境,不懂使用該環境相關的適當行為,簡單如該說不該,不該做的行為卻又做了。 導致我們出現社交心理功能出問題,很多時也是長久的家長教導有關,例如:以往教授處理或解決問題的方法、傳授錯誤的社交方法、情緒釋放方式、關係的互動方法,語言或生理的溝通方法。此外,若家中有兄弟姊妹,其相處方式也有可能構成社交心理出問題,如每每因日常生活的瑣碎事情而爭執。以上種種,互有可能影響他們的認知及思維發展及方向,隨之而來的是,他們發展出一套「新的」,但不適合的社交心態行為去應付他身邊週遭的環境。 如果我們需要為社交心態出現偏差的案主作一些治療,可以選擇認知行為治療法(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或行為治療法(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當然,我們還有很多不同治療方法可採用,不過,重點是要找來一些有真正實戰經驗而非理論派的心理治療師,才可以提升痊癒的機會。 總計來說,不恰當的社交行為,有可能觸發欺凌者的欺凌行為。事實上是,欺凌只不過是社交心理病態的另一面。欺凌的行為,反映出的,是欺凌者沒法找到與他人溝通或表達自我情緒的合適方法,故只能以欺凌來表現內心的世界,或發洩內心的情緒,這是他思維中,當時當刻,唯一懂得的方法。 Eddy 心理治療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