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拍影片 反思生活向家長說不

現時生活已離不開網絡,瀏覽不同類別的短片已是這代人的習慣,以緊貼社會流行話題。早前舉辦的「香港流動影片節」唯一一隊獲獎小學生的影片,是以他們的生活為題材,小學生自是有共鳴,就算家長,也可從那十分鐘有所反思。

胡素貞博士紀念學校是今屆唯一獲獎的小學隊伍,其歌舞短片《跳舞鞋》獲得最佳微電影銅獎。短短十分鐘,刻劃出這一代兒童面對的處境:密麻麻的課外活動時間表、父母期望及升學壓力等。影片中一半是歌舞,由歌詞道出實況,輕輕鬆鬆在車廂已得到一刻的娛樂及反思。

發掘自己喜好

學校設有音樂劇組,是次獲獎影片《跳舞鞋》本身屬學校去年度的大型音樂劇,最後將音樂劇改編成影片參賽。音樂科主任孫福晉負責音樂劇的曲詞,他肯定地說,表演培養出學生的自信心,亦直接幫助其升學。雖然學校也有校園電視台,但他不諱言學校拍攝微電影用的器材,難以跟其他參賽隊伍相比:「將來我們有優質教育基金資助,便會購置多些器材幫助拍攝。」

導演邱萬城主修戲劇教育,雖然他負責執導影片,不過每個拍攝步驟,他都會滲入教育成分,令學生藉拍攝過程反思自身境況,過程也是一場教育。他在早兩年開始入學校教音樂劇:「要小朋友做戲,一定要貼近他們的生活。」現實是,單是音樂劇組的小演員,每星期平均也有六項課外活動,「有人甚至有十項……怎樣分配時間?是否十項都是自己喜歡的?還是媽媽喜歡的?我都想小朋友反思,自己真正喜歡的是甚麼。」

靈感來自學生

就算製作由大人主導,學生也有不少另類體驗:烈日下曝曬拍攝,也考學生能耐,了解藝人拍攝的辛酸。校長談鳳儀說,早在拍攝音樂劇前,已跟學生討論過內容:「雖然劇本是大人主導,不過學生也有參與,而現實生活中,他們也身同感受。」孫福晉補充:「當中有首《星期一至星期七》的歌,我是問了學生才寫,鋼琴、捉圍棋、學畫……基本上所有歌詞的靈感都來自學生。嚴格來說,學生也有份創作。」談校長覺得,戲劇教育可拓闊學生思維,懂得易地而處思考角色處境。

課後忙碌排練,不正是劇情的延伸?她覺得要同時教育家長:正值考試時間,她同樣安排相關綵排。「你是否要子女24小時溫習?都要有休息空間吧。」當然家長未必全然認同,否則也沒有戲中的家長吧!「你是要教孩子分配時間,給他們選擇……是否奏效?家長都很難教。」

反映自身狀況

拍攝時可有對影片共鳴?小六的鄺悅喬點頭稱是:「星期一至五也要補習,星期六學琴,星期日則學唱歌,因此我很明白主角的心情--很忙碌,沒時間休息……」拍攝當日四位六年級受訪同學仍為音樂劇受訓練,吳愷蓁說就算要應付考試也想受訓:「片中的主角很像我們,我也要學畫、音樂劇,都是自願參加……至於補習,沒有幾多位小朋友自願想補習吧!不過當我補了英文,成績有明顯進步,所以便繼續補。」趙凱婷希望家長看過影片有反思:「不要逼孩子太緊,就算要學,也要徵詢孩子的意見,要每天都給足夠休息時間……」趙凱彤說朋友之間也不時訴苦:「有人說,補習後成績沒有好過,還要更差,因為做太多練習,根本不想再做。」

(2015-6-11  晴報)

其他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