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錯解中文口試文化題
為期兩周的中學文憑試中文科口試現正進行,今年題目多涉文化元素,例如論及敬老、孝道等概念,有資深中文科老師指雖然題目變化不多,但考生的討論流於表面,且處理涉及中國文化的題目時表現尤差,甚至完全錯解古代漢語,似乎要令考生文化知識提升,重設範文實有必要。 不識故事 討論不深 今年中文科口語溝通題目中,留意到一道考古代漢語,「寧吃人虧,勿使人吃我虧,試評論這處世待人之道」,便難倒一眾考生,因單是解題,在網上討論區已引來不同的說法,有人以為意思接近羅貫中的歷史小說《三國演義》曹操的名言,「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即寧願我令人吃虧,也不讓自己的權益有任何損失。 中文科教師解釋此乃文言文通用句式,第一句「寧吃人虧」缺少了主語,應解作寧我吃人虧之意,換言之正確解讀是,寧願我被佔便宜而吃虧,也不要佔人家便宜,使別人蒙受損失。友好指,這道題幾乎每十人僅一人解對題目,難怪網上討論區有不少考生自嘲「中伏」。 重設範文 提升知識 另一道題目要求在木蘭代父從軍、黃香扇枕席溫蓆,以及王祥臥冰求鯉三個故事中,選出最適合的故事教育兒童孝敬父母,討論並達成共識,連學民思潮召集人黃之鋒也是應考此題。友好指考生通常犯兩個錯誤,一是不熟識故事內容,二是討論不夠深層,「有考生在說明最適合的故事時,建立面不多,反而採取非黑即白的論證方法,指花木蘭女扮男裝參軍,撒謊行為實屬不當;又指王祥臥冰求鯉,會令自己着涼,是愚孝行為,否定多於建立故事背後孝的文化,使討論未能深入回應題旨。」 中文科教師指考生不善於聆聽別人的意見,「小組討論的原則是收窄分歧,考生各自表述,最終難以達到溝通目的。」文憑試踏入第三屆,考生回應文化題目的表現仍未如理想,友好坦言,新高中檢討報告提出重設範文,某程度是讓學生更多機會接觸文言句式,起碼可以避免審題錯誤;至於文化知識需要從小建立,範文幫助不大,「《二十四孝》故事以往是家傳戶曉,為何以往小學生都知曉,如今中學生卻未聽過,恐怕涉及中小學課程的深層問題。」 中文科口試涉及的文言篇章,均是民間故事,題目不算艱深,卻難倒不少考生,是否預視中文科閱讀理解考試將成為死亡之卷,確是令人深思。 (2014-3-24 星島日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