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珍貴文物展 新年看靈猴應節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每年都會舉行生肖主題文物展,今年是猴年,所以現正舉行的「靈猴來報:猴年說猴」,就介紹了猴子在中國文化藝術的地位,從數十件文物中,更可看到古時藝術家發揮想像力,運用「猴」與「侯」的諧音來創作,傳遞「封侯進爵」的祝福。

「靈猴來報:猴年說猴」展覽剛於上周開幕,由中大文物館、藝術系及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合作舉辦。聽文物館助理研究主任(書畫)陳冠男博士講,今次共展出三十五套關於猴子的書畫、玉器、木雕、陶瓷等。橫跨漢至近代的展品中,除了文物館及藝術系的藏品,更包括私人收藏家的珍藏,所以非常難得。

陳博士說,猴子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悠久歷史,早於三千年前左右的商代已經有出土過猴形玉雕,「在文化與藝術方面一直有使用猴子創作,好像街頭藝人扮演的『馬騮戲』,戰國時代亦有雕滿猴子的燈飾,唐代亦有畫家畫猴子、詩人歌頌猴子,所以猴子是中國非常為人熟悉的形象。」

今次展覽中歷史最悠久的展品,就是漢至南北朝的「猴鈕『左公』銅印」,雕成小猴子外形的銅製印章,只有指尖大小。「猴子的尾巴向上翻往頭頂,形成一個小圓孔,其實是方便古時的人用繩將繫在身上,隨時都可蓋章。」陳博士指,由於研究工作仍進行中,故未能確定銅印的擁有者身分,「只可推測它並非官印,而是私人印章。『左公』可能是印章主人的姓名或名號。」

在不同時代的文化藝術都可找到猴子,但今次展品中以明、清兩代的文物最多。陳博士表示,相傳明、清朝的猴子會到寺廟偷聽法師講法,最後領悟得道成仙。此外,中國最有名的猴子孫悟空亦是來自明朝。「明朝吳承恩所著的《西遊記》,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當中的孫悟空可算是猴子形象的顛峰。作者將猴子人格化,令孫悟空充滿正義感之餘,亦十分神通廣大,打個觔斗雲已飛到十萬八千里外。」

雖然今次展覽沒有孫悟空為主角的展品,但陳博士就推介了明代的「素三彩多子多壽圖意蓋盒」,一隻猴子坐在石榴之上,石榴內裏中空,掀開頂蓋即可盛載小物。「石榴多籽,在中國文化中寓意多子多壽。這個盒子亦將藝術結合了生活,有實際用途之餘,亦有祝福意思。」

此外,「猴」與「侯」的諧音,令猴子成為中國文化「封侯」的象徵。陳博士講,今次展出了一個清朝咸豐年間的鼻煙壺,上面的圖案就是馬背坐着一隻穿人類衣衫的猴子,上面有隻蜜蜂,以「馬」、「蜂」及「猴」,象徵「馬上封侯」。「除了達官貴人會收藏,亦有人會當作禮物送給上司,取其好意頭。有些作品更會繪畫一隻猴子攀上另一隻猴子的背上,代表『輩輩封猴』。」

陳博士建議可鼓勵小朋友們多觀察文物描繪的猴子外形及神態,「因為猴子是靈長類動物,與人類外形接近。不論甚麼媒介都希望描繪出牠百厭、人性化一面。」好像一幅由黃侃所畫的近代畫《白猿圖》,兩隻爬到樹上的猴子神態各異,前面的一隻眼望遠方,後方的猴子則露出狡黠笑容,「牠希望借前面猴子攀上更高處,所以表情趣致,相信小朋友對其百厭一面會有共鳴。」

另一幅近代畫《孤猿啼雪圖》,由嶺南畫派的高奇峰於二十一歲所畫,「嶺南畫派借用日本繪畫風格,所以立體感強,神態逼真。雖然這幅畫只是一隻猴子攀在樹枝上不住搖動,沒太多吉祥意味,但仔細欣賞可看到畫家捕捉了猴子在冰天雪地的靈動。另外,猴子亦是高奇峰經常採用的題材。」

不過,說到最具想像力的展品,是清朝的「千金侯王硯拓本」,因為必須運用想像力,才可在墨硯拓本的空白處找出猴子。聽陳博士講,清朝洋務運動大臣張之洞獲下屬贈送一塊廣東端硯石,而工匠根據石頭的天然形狀構思,並製作硯台。「拓本空白之處就是凹下去磨墨的地方,形狀好像一隻側身蹲下的獼猴,四周刻樹木。如細心觀察,一枝突出樹枝剛好在猴子嘴邊,看來像猴子吃桃一樣。樹枝旁更有一隻蜜蜂,寓意『封侯』。」

家長不妨帶子女到中文大學物館欣賞「靈猴來報:猴年說猴」展覽,鼓勵他們認識一下中國傳統文化藝術。提提大家,展覽正於文物館展廳一展出至本月二十一日,免費入場,但文物館逢周四休館,家長安排行程時記得留意。

(2016-2-11  星島日報)

其他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