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在職人士 曾受情緒困擾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進行香港在職人士的精神健康研究,發現近四分之一受訪者過去一個月受情緒低落、抑鬱及絕望等精神困擾,受訪者中以專業人員和非技術工人的精神健康,較其他界別人士更需要改善;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謝樹基建議,社會應對精神困擾的人士提供多些支援及機會。 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獲心晴行動慈善基金委託,在三至六月訪問一千零三十一人,探討本港在職人士的精神健康情況,對精神健康的認知等;結果發現近四分一受訪者過去一個月受情緒低落、抑鬱及絕望等精神困擾,接近三分之一受訪者在過去一個月對日常生活事物失去興趣及感到擔心。 受訪者當中,尤其專業人員及非技術工人的個人精神健康情況較令人擔心,其中專業人員過去一個月對事物失去興趣、擔心、生氣的比率均高於平均值,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謝樹基相信,「由於專業人士大多身居要職,在工作上要負責任,加上擔心工作的晉升機會及穩定性,個人精神健康較其他行業的人員差。」至於非技術人員的情緒低落和擔心的比率均高於平均值,謝樹基相信是由於他們每日的工時較長,精神健康較差。 調查亦有探討在職人士對精神健康的認知情況,發現受訪者的認知較預期好,但仍有一半受訪者不知道,患有嚴重精神健康問題的人士能夠完全康復,逾半受訪者亦願意與受精神困擾的人士工作。 謝樹基建議,機構可制訂推動精神健康的政策,向員工推廣健康生活文化;此外,社會亦應對受精神困擾的人士提供多些支援及機會,「本港就有關精神健康的課題教育不足,外國有一連串教育,循序漸進讓公眾認識不應歧視精神受困擾的人士。」 十多年前曾經患上兩極情緒病(即狂躁加上抑鬱)的Kenneth,經治療康復後成功獲金融公司聘用,他指曾患精神病的康復者,康復後可與常人一樣,「現在若我未有向同事透露曾患病,他們根本不知道。」 (2014-9-18 星島日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