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節放下嚴肅 齊學做現代爸爸

今個星期日便是父親節,Elsie跟子女早就準備一份大禮物給丈夫,以表心意。其實今時今日社會對「丈夫」和「父親」角色,要求大大提高,男性既要主外,支撐家庭經濟,也要學習主內,更要主動跟伴侶、子女溝通相處。Elsie跟學者和專業社工傾過,發覺現代爸爸的壓力甚大,但基於傳統價值觀,他們甚少對外訴苦,家人要給丈夫或爸爸多點體諒和空間,讓他們釋放壓力。

內地大熱節目《爸爸去哪兒?》拍攝第二季,觀眾都愛看子女如何跟明星爸爸相處,也道出社會對「爸爸」這角色的要求是隨着時代改變,父母親的角色也不停改變,男性要適應「現代爸爸」這新角色,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

Elsie趁着父親節臨近,特意請來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教育研究所專業顧問姚簡少薇(Amy)、香港基督教服務處天倫綜合家庭服務中心總主任蔡慧儀(Susanne)和香港青年協會親子衝突調解中心青年工作幹事梁淑瑜(Fish)談談現代父親壓力和紓解方法。

Amy指出,「以往的男性是經濟提供者,他們的主要角色是『養育者』、『保護者』和『規範者』,隨着時代與觀念的改變,經濟負擔沉重,父親不一定是家中主要的經濟提供者,反之更有趨勢是女性取代成為經濟提供者。夫妻雙方若未能於家庭經濟的分工取得共識,爭執也會因此而起。父親另一困擾是沒足夠時間親近及了解子女,或不適應依賴科技的溝通模式。」

Susanne也補充說,香港基督教服務處近期做了研究,發現男性比女性感受較低的家庭幸褔感,且不少受訪男士認為只要提供經濟支持給家庭,便滿足到家庭的幸褔感;而訪問調查也顯示,男性較難通過言語表達情緒,他們不善於向外尋求支援,他們習慣把壓力放在心裏,或自行處理,子女和伴侶因而不了解他們心事。

Fish則稱,「現代社會要求父親由『監督者』轉變成為『同行者』,他們要捨棄上一代的教養模式,以溝通取代打罵,子女期望父親擔當朋友的角色,父親要適應新角色,難免產生壓力,而且也不是短時間內可以達到。這關係到個人的教育背景和社會階層,不論如何,沒有人天生懂得做爸爸角色,同樣要學習。」

Elsie丈夫以前是典型的「嚴父」,在家中嚴肅得很,子女不太敢親近他,親子關係當然較疏離,直至近年他意識到這問題,才慢慢放下「盔甲」,加強跟子女互動。Amy表示,「過去傳統的『嚴父』角色於現代中也許要調教及修正,現代父親要在明白與尊重的大前提下,不斷修正教養子女的方法,重視與子女單獨共處的時刻。」

Susanne坦言,男性要打破固有角色,絕不是易事,主因關乎他們自身成長及社會價值觀,上一代父母不太允許男孩表現脆弱一面,要求他們懂得自行處理問題,不要依賴別人,在原生家庭的影響下,這類男性婚後也不懂得向家人表達情感,引致婚姻和親子關係疏離。

家人給予父親空間,「男性要適應新的角色,也有賴家人的輔助,根據我們的調查發現,男性需要較大的空間,處理不快的情緒,作為伴侶要給予空間,讓對方唞唞氣,如果妻子一直嘮叨,男方會感到十分煩擾,有礙婚姻關係;而伴侶也要商量分工問題,尤其在家庭經濟角色的問題上要取得共識,當父母能夠好好處理情緒,能夠實踐一致的教育方式,管教小朋友也會容易,而子女和爸爸之間,可嘗試用行動表達關心。」Susanne說。

Fish也向Elsie分享她調解親子衝突的經驗,「其中一個求助個案,一位父親不允許女兒出夜街,兩人為此事屢起矛盾,女兒覺得爸爸不信任自己,爸爸則認為女兒年紀小,入世未深,不知少年都是滿腦子壞思想。調解員幫助他們取得『共同基礎』,找出互相尊重、妥協的方法,不只父親要放下身段,了解子女的想法,子女也應該體諒父親的價值觀,不要對爸爸口出惡言,譬如『你outdated啦!』、『你好煩』等說話,傷害雙方感情。」

Elsie覺得,父親的角色來到現代更加多元化,一眾現代爸爸要適應這改變,還有賴一家人通力合作,彼此諒解。

(2014-6-13  星島日報)

其他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