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資會「優配學額」檢討明年公布 (轉載)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推出的「優配學額」機制即將進行第三輪,昨日立法會會議上,有議員指出,院校為爭取學額,過於重學術文章數量及畢業生薪酬,變相令高等教育更加市場化。教育局局長吳克儉表示,有學科收生人數在機制下得以上升,包括醫學護理相關課程,認為機制可令院校調配資源更有彈性,教資會將於明年初公布機制檢討內容。

教資會自○九年引入優配學額機制,通過按表現重新分配少量的第一年學士學位課程學額。在一二至一五學年,八大院校合共預留每年七百二十四個學額,連同政府新增每年三百八十個學額中的九十個,交由教資會集中處理。

立法會昨日討論大學學額,社福界議員張國柱表示,教資會推行優配學額機制,要求各資助院校上繳約半成學額,再按表現重新調配,令個別院校如浸會大學取消部分課程,要求政府檢討有關機制。教育局局長吳克儉表示,相比一一學年,八所院校在一二至一五學年,有五所獲得更多的第一年學額,兩所維持不變,只有一所輕微下跌二十八個學額,而個別課程包括醫學的學額上升。

不過,工黨議員張超雄及李卓人批評,當局在玩「數字語言藝術」和做法短視,令純科學及人文學科課程因而取消,變相令高等教育更趨市場化。本身是理大講師的張超雄指,優配學額機制令大學部門與部門之間互相競爭,並過於重學術文章數量及畢業生薪酬。

吳克儉回應稱,教育商品化的說法並無根據,重申教資會重視科學與人文學科,不能亦不干預院校的資源內部分配,又預計教資會於明年初公布機制檢討細節。

(2013-10-31 星島日報)

其他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