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們如何破解問題行為

在美國,約有10%在學兒童面對各種精神健康問題,部分因為來自貧窮、家庭暴力、虐待、疏忽照顧、創傷及精神障礙有關的心理壓力。

精神健康問題令學童難以控制情緒及無法專心學習,處事欠靈活,並無緣無故發脾氣,影響日常課堂運作。他們無視教職員,並為一些小事爭吵不休,令學校管理層相當頭痛。

搗蛋的孩子破壞課堂秩序,要處理這群學生是教師最大的挑戰。若要糾正這群學生的問題,並發揮他們應有的潛能,教師必需檢視每個學生出現行為問題的原因,透過各種策略,在問題惡化前,採取有效措施干預。

首先,讓我們需先了解關於行為背後的信息:

1.行為表現反應了問題背後的原因

若學生有適應困難,其實反應了他欠缺足夠的溝通技巧。若學生大發脾氣或做出衝動行為,這反應了他們未能駕馭情況;又或是對壓力太敏感,因而出現過激反應,做出打架或逃跑行為。另外,有些學生未能掌握與朋輩溝通的社交技巧、缺乏執行指令的靈活性及面對焦慮的自控能力,也會出現行為問題。

2.行為就是溝通

儘管學生的行為看似有破壞性,其實他們是想透過行動來解決問題。此時應退後一步,去思考一下學生的行為到底正傳遞甚麼訊息。

3.行為有其功能

行為背後必有其目的,重複行為往往是要獲取一些東西。例如哭泣或說粗口是要取得老師的關注。若學生經常發脾氣,被要求離開課室,他們便學懂發脾氣可以得到想要的東西。故此必須找出學生不當行為背後想獲取甚麼東西,並採取適當反應。

4.行為模式

可留意每次出現問題行為時的模式,是否受甚麼環境因素影響,例如孩子每天吃茶點前便打呵欠,或數學堂前便要到醫療室,從這種重複模式,可了解他們背後的想法。

要協助孩子改變問題行為,應設計一套建立好行為的指引及計劃,老師可透過教授行為技巧以改變不當行為。而針對不同的問題行為,訂立不同干預計劃。以下是協助孩子長遠改善不當行為的五大步驟:

1.管理不當行為的來源

控制引致不當行為的環境。例如在課室中如坐近一位大聲朗讀的同學,孩子便感到不適,那麼老師便可透過控制課室的環境分布,來避免孩子出現問題行為。

2.加強期望的行為

可通過鼓勵和獎勵來加強正面行為,例如針對不願做功課的孩子,將做功課時間縮短為每次10分鐘,完成便予以鼓勵,讓孩子慢慢建立耐性。

3.教導孩子替代性行為

可給予孩子一個替代方法表達想法和情緒,例如,孩子閱讀時感到沉悶會拍打書桌,那麼便教導他說:我可以休息一會兒嗎?

4.教授擺脫不當行為的技巧

對於閱讀時會拍打書桌的孩子,替代性行為只屬權宜性,最重要應教導閱讀技巧或給予其他輔助,讓其享受閱讀。

5.以適當反應以停止孩子不當行為

若在糾正不當行為過程中發生預期之外的突發事情,在回應孩子時,應着眼於期望行為,而不要着眼及加強其不當行為。

資料來源:www.goo.gl/WCNwlu

其他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