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成立全球首個華人「早發性認知障礙症」研究登記冊 最年輕患者38歲發病

為了解早發性認知障礙症對華人的影響及其成因,香港中文大學(中大)腦神經科團隊獲種子基金有限公司支持,成立了一個專為65歲以下認知障礙患者而設的研究登記冊。

 認知障礙症普遍被認為是長者專屬的問題,但不少外國的研究顯示,約有30%的患者在65歲之前發病,醫學界定義為「早發性認知障礙症」。雖然社會對這種病症開始關注,但一直未有就華人患上此症之成因及其影響進行任何研究。 

患者平均發病年齡為58最年輕只有38歲 

中大研究團隊對64位曾於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間,在威爾斯親王醫院腦神經科認知障礙診所應診的患者進行研究。他們的平均發病年齡為 58歲,而最年輕的患者發病時只有38歲。中大研究發現阿茲海默氏症(Alzheimer’s disease)是認知障礙症最常見的成因,然而,更值得關注的是,額顳葉型認知障礙症(Frontotemporal lobar degeneration) 為第二常見成因,有接近三分之一早發性患者是由此症所致。其他成因還包括非典型柏金遜症候群(atypical parkinsonism) 、血管性認知障礙症(vascular dementia)、酒精性認知障礙症和先天性代謝異常疾病。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名譽臨床導師區穎芝醫生表示:「額顳葉型認知障礙症是引致早發性認知障礙症的第二常見成因,但至今仍鮮為人知。它的初期病徵常被誤作為精神分裂症、抑鬱症或更年期。患者和家人往往要幾經折騰及多番檢查才獲確診此病。」 

額顳葉型認知障礙難斷症 病者常被誤診 

額顳葉型認知障礙症是因大腦額葉及顳葉萎縮引起的逐漸性腦部退化疾病。患者多在40至60歲發病,並沒有特定的初期徵狀,難以確診。患者可能出現性格及情緒轉變,行為怪異和語言障礙,患病初期的結構性磁力共振影像往往顯示正常,所以難以診斷。 

中大醫學院影像及介入放射學系朱昭穎教授解釋:「早期額顳葉型認知障礙症患者的磁力共振影像可能顯示為正常,只 有功能性的腦素描(即正電子掃描[SPECT]或單光子斷層掃描[PET])才能顯示早期額顳葉型認知障礙症的功能性改變。雖然此兩種掃描能有助診斷早期 的額顳葉型認知障礙症,但有關的掃描儀器並不普及,而且病人需要接受含放射性的物質的注射。我們在是此次研究中嘗試運用一種先進的磁力共振序列-動脈自旋 標記技術(MRI-ASL),在單一掃描中同時尋找出腦部結構性和功能性的改變。」 

研究冀提升公眾對「早發性認知障礙症」的認識 了解照顧者壓力 

在此項研究中,專家們亦為早期認知障礙症患者的照顧者作壓力評估。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科研究助理教授及臨床心理學家黃沛霖博士表示:「超過70%早發性認知障礙症患者的照顧者有顯著的壓力,甚至比中風患者的照顧者的壓力要高出很多。」 

大部分患者的家人需要全職照顧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了時間、體力及精神上的負擔。此外,部分額顳葉型認知障礙症患者會在公眾場所出現不恰當的社交行 為,令照顧者感到十分尷尬及難堪。很多時候,家人需要放棄工作以照顧患者,令家庭出現經濟問題。以上種種除了對早發性認知障礙症患者的家人造成沈重的負擔 外,亦為家庭的前景帶來不穩定的因素,增添巨大的心理壓力。 

研究協作單位種子基金有限公司發言人陳吳毓玲女士表示:「我們決定資助這個項目,因為我們5名孩子中有一個患有 專注力失調症,他是通過一位美國精神科醫生使用腦掃描技術而得到正確診斷,並接受合適的治療。我們的腦只有3磅,但會影響我們所做的一切。兩年前我們得悉 香港中文大學正在計劃進行早發性認知障礙症和額顳葉型認知障礙症的先進研究,因而決定資助這個有意義的計劃。通過中大這些研究,能讓香港走在腦神經研究的 領先階段。我們鼓勵政府和其他基金會繼續支持這些工作以實踐『更好的腦健康,更好的生活』。」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科教授莫仲棠教授總結:「年輕人也能患上認知障礙症。到現時為止,我們估計香港有3,100個早發性認知障礙症患者。額顳型認知障礙症是這組病人裏第二常見的成因。我們建議如果大眾發現身邊的親友出現之前提及的性格及行為轉變初期徵狀,就應尋求醫生的協助。」

Unable to query local database Got error 28 from storage eng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