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學路遠 學習艱難 雙非家長後悔赴港產子

本港公立及私立醫院分別在2012年4月及2013年1月停止接收非本地孕婦分娩,最後一批「雙非」嬰兒已屆入讀幼稚園年齡,但不少雙非父母表示,雙非子女「上學艱難」,除了要每天花5小時來回跨境赴港讀書外,家人亦無法教導他們學寫繁體字和說廣東話,直言對赴港產子大感後悔。

《南方都市報》報道,當年內地父母想盡辦法為子女取得香港人身份,如今他們最先感受到的,是上學的艱辛和尷尬。家住南山區的肖女士稱,曾堅持3年親自跨境接送兒子上幼稚園,每朝5時半就起床,轉兩次巴士到關口,9時前抵達學校。肖又稱,目前其子繼續在港就讀小二,但學的是繁體中文和英文,在深圳讀書的姐姐無法教導弟弟;家中亦不講廣東話,令兒子的老師多次提醒,其子的溝通能力較為遜色。此外,香港小學生一般在放學後參加興趣班,肖子卻因要趕跨境校車,無法參加,難以融入香港。

午飯也難保障

家住深圳布吉的劉女士則在3歲女兒開始跨境讀元朗的幼稚園下午班後辭去工作,每天花3小時接送女兒轉兩次地鐵到福田口岸乘搭跨境保母車,女兒來回學校和住所則要花5小時。劉還指出,香港的下午班1時上課,不提供午飯,不少家長都會帶著午飯或麵包等,在關口餵完子女才離開,她則會讓女兒早餐多吃點,餓時吃零食,晚上6時回到家再吃飯,「其實很擔心她會發育不良」。

不過,即使不跨境讀書,雙非或單非兒童身份尷尬,令他們只能入讀內地的私立或國際學校,惟學位有限兼學費昂貴。劉坦言,「早知道這樣,我說甚麼都不會去香港生的」。還有不少家長冀政府建立「返回機制」,稱若子女能回到深圳的公立學校接受免費教育,願意放棄子女的港人身份。

據悉,目前有逾20萬名雙非或單非子女,而去年深圳跨境學童已達3萬人,料高峰期在2016至2018年,屆時會升至6.5萬至8.5萬人。

(2016-3-30  AM730)

其他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