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爸爸如何當好爸爸?忙爸爸的迷思

身為一家之主,很多爸爸習慣把認真打拚等同於對家庭負責、照顧妻小的全部,並且抱持著「事業成功,孩子理所當然會尊敬我」的想法,疏於經營家人間的親密互動。淡江大學企管系系主任洪英正和許多正在職場打拚的中壯年男性一樣,每天、每個月都有做不完的事,要教書、演講、指導研究生、為企業做評估案、還有教會的服事,有一陣子總是被人追著跑,被催稿、催案子、催人情債。

有一天,他突然發現自己好一陣子沒和兩個兒子聊NBA的籃球賽,也好久沒聽寶貝女兒講學校的生活,更久沒和太太促膝長談,分享心情。突然間心中有很強的失落感,一陣空虛湧上心頭,使他不得不停下手邊的工作開始思索:「我為什麼會這麼忙?」、「我需要這麼忙嗎?」

有心理學背景也專門為企業體做評估的他,決定為自己好一陣子的混亂忙碌做分析,他給自己一個內在對話的時刻:「我到底要什麼?不要什麼?」、「我得到了什麼?失去了什麼?」結果他發現,得到的都是屬於外在、自己的好處,像是外面給予的肯定名聲或是金錢報酬,但失去的都是家人的部份,沒機會和家人吃飯,孩子看到的都是一個精疲力竭的父親。洪英正領悟,事業成功不是生命的全部。

忙碌也是很好的藉口

有時候,男人也想用「忙」來逃避親密關係中的困難與挑戰。已帶領男性成長工作坊多年的林啟鵬觀察,台灣男性在成長過程中,普遍較少被鼓勵或教導如何和另一半及小孩建立親密關係,因此這方面的能力相對較弱,在面對妻子的抱怨或是孩子的需求時,常用忙碌來搪塞,因為快又好用。

但林啟鵬提醒,父親是小男孩生命中重要的男性典範,教他「男人是怎麼回事?」對小女孩來說則是她生命中第一個異性典範。如果男性能了解父親在孩子成長中扮演多麼重要扮演的角色,他們就會更願意花時間陪伴孩子了。

美國心理學家諾瑪.拉定的研究發現,有父親參與較多育兒工作的孩子,語言能力比沒有父親參與的來得好。而解決問題和社交能力,也領先別的孩子。也有其他研究顯示,有父親陪伴長大的孩子,人格與情緒也較穩定,較不易有上癮行為。而美國教育部教育研究促進委員會的研究則顯示,孩子上學後,如果父親能多參與學校的活動,學業和行為表現會比只有母親參與的來得好。當爸爸的如果能投入父職工作,對自己也很好。父親可從育兒過程中更了解自己,也對別人有較深的同理與了解,思考能更加周延寬廣,性格也愈來愈成熟;也因為參與育兒,減輕另一半的負擔,婚姻關係會更好。

但很多忙爸爸,總在孩子出問題後才驚覺:原來親子關係也需要長期經營,如同事業一般需要付出心力。

忙碌但不缺席

除了要有心,忙爸爸其實也可以隨著孩子不同生命週期的需要,適時參與,讓孩子得到父親的愛與關懷,「忙碌,但不缺席」。

有一位瑞典女士曾和柯維分享家庭聚會對她的影響。她說,她的父親是一個忙碌且成功的生意人,留給孩子的時間不多,但卻願意固定和家人聚會,跟孩子述說他對生活的看法,這使得她覺得父親很重視他們,感受到深切的父愛。

此外,柯維也會和孩子有固定一對一的談心時間,以不評論但用心傾聽的方式讓孩子談任何他們想談的事情。像大女兒辛西亞在小學三年級作弊的事,就是在私人談心時講出來,讓父親能及時幫助她,走正確的人生道路。

只要有心,忙爸爸也可以是好爸爸。

文: 吳若女

文章來自互聯網

其他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