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紙本閱讀 扎好中文根基

當智能電話和平板電腦愈趨普及,不少人都習慣在網上瀏覽新聞,或從社交平台上吸收不同資訊,相對地,看實體報章、雜誌的人就減少了。從網上獲取資訊,無疑是較快和方便,然而文字質素卻良莠不齊。跟很多中文老師傾過,他們都認為,學生中文水平下降,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他們閱讀量減少,或者只「閱讀」網上資訊所致。日前問過香港浸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主任盧鳴東副教授,以及今年英皇書院的文憑試「超級狀元」陳樂邦,他們都認同讀報有助提升中文能力,包括豐富詞彙,提升分析力等,鼓勵同學回歸紙本閱讀,包括報章及課外書籍。

盧教授認為,在現時的互聯網年代,不少同學都只讀網上資訊和文章,對中文水平有一定影響。「在網上平台,任何人都可以上載文章,過程中是沒有人校對,沒有人監管,在無限制和底綫下,假如沒有家長或老師陪同去閱讀,同學隨時愈學愈錯。」他補充,紙本文章,不論是報章或課外書籍,出版前都經過很多程序,例如編輯內容、校對等,文字水平較有保證。

談到現時中學生中文能力較弱,盧教授指詞彙不足是其中一個問題,而讀報則有助他們認識不同的詞彙。「閱報是同學在課堂以外,自主和終生學習的方法,因為他們可在報章內,選擇自己心愛的專欄和項目才去讀,當培養了讀報的習慣後,就可逐步擴大個人的詞彙庫,包括從時事新聞中,可能出現的新字詞。」

盧教授又說,報章除了新聞外,副刊的專欄同樣不可以錯過。「副刊常有具知名度的作者,或文學作家寫專欄,好像金庸以前曾在報章撰寫連載小說,同學多讀這些文章,在潛移默化下,自己的文句也會較流暢。」

不過,同學在讀報時,當然並非「照單全收」,當中要經過思考,了解那些是值得吸收的養分。「報章的功能始終不同教科書,是記者在短時間寫出的報道,有時需要顧及讀者口味,所寫的文字或會較口語化,因此在選讀文章或報章時,也要有篩選。」

另外,盧教授又提到,報章上的廣告,原來也可以是學習材料,但卻是反面教材。「有些廣告使用近音字,同學可留意廣告上,是否用了錯別字,但也可以從修辭角度,思考他們為何用這些字。」

正因為報章也有不少選擇,因此盧教授認為,如果子女仍是小學生,家長應為他們挑選合適的報章和文章,最好能陪伴他們讀報;他又給同學一個提升中文水平的貼士,就是在案頭放一本中文字典,遇有不明白的字詞,可以立即翻查字典,中、小學生都合用。「字典有字義、字音、例句,有些古語字典還有其出處。」

對於讀報和提升中文水平的關係,問過畢業於英皇書院的「超級狀元」、現時在香港大學醫學院讀一年級的陳樂邦,他從小一開始,已經每天讀報紙,不過當時年紀小,最多也只是看看標題,未必明白報道內容。「其實是父母有訂報紙,所以每日都有報紙可以看,而他們選的,都是較中立,內容健康的報紙。」

陳樂邦認為,有讀報習慣,除打好他的中文基礎外,對應付中學文憑試也有幫助,特別是作文和綜合卷。「多讀報章,可學到句子結構,文句間的因果關係,寫作時的思路鋪排等;至於綜合卷,因需要從文字和聆聽材料中,抽取有用的部分再去寫作,需要有分析、創作和寫作能力,這些能力可通過平日讀報而訓練到。」另外,他每天都會看社評,思考作者的論點、立場,無形中有助提升分析能力。

說到讀報對中學文憑試的幫助,《星島日報》中學中文學生報編輯阿Kim就說,讀報除了對閱讀和作文卷有幫助外,還有卷四口語,以及卷三聆聽綜合卷。「很多人以為中文就只是範文和古文,但在口語、綜合卷內,就常有呼應時事的題目。舉例卷三的乙部寫作題,會請同學以特定題目去寫實用文,撰寫新聞稿、演講辭等,假如同學有讀報習慣,對相關新聞事件很熟悉,他就可以在試題所提供的資料以外,提供更多相關例子,顯示自己知識,增加『摘星』的機會。」

阿Kim再舉例,在中學中文學生報《S-file──悅讀中文》內,有關中文的口語訓練練習,都常提出呼應時事新聞和社會熱話的題目,並請同學思考中國傳統觀念在現代社會的價值,讓他們融會貫通,從而有所反思,全面提升中文能力的層次。

事實上,多看報章有助提升中文能力,實在是毋庸置疑,趁新學期開始,家長不妨培養子女閱讀報章的習慣,相信日子有功,定有助子女學好中文。

(2015-9-10  星島日報)

其他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