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發現登權威期刊 慢性脊髓損害 科大科研有望治療
現時一般脊髓損傷均被主流醫學界認定為無法復原,因為受損的神經不會重新生長。科技大學生命科學部助理教授劉凱及其團隊用脊髓已嚴重受損的小鼠進行實驗,通過剔除抑制神經增生的基因(PTEN),發現可令脊髓神經再生的方法,意味 慢性脊髓損傷患者可望有新的療法出現。今次突破性發現日前刊登於國際學術期刊。 脊髓神經受損的患者一般會失去活動能力,最嚴重可導致半身或全身癱瘓,生活苦不堪言,過往多位名人如飾演超人的基斯杜化李夫、前中國體操選手桑蘭便因脊椎嚴重受創導致全身不遂。現時香港、台灣、歐洲及美國,每一百萬人中,每年有二十個新增脊髓受損個案,患者一般只能接受物理治療及復康護理等長期治療,要受損的脊髓神經再生,被醫學界視為不可逾越的屏障,現時仍未找到突破性的治療方法。 為了找出可令脊髓神經再生的方法,科大生命科學部助理教授劉凱與研究團隊分別在皮質脊髓束亞急性受損、脊髓已嚴重受損一個月及一年的三組小鼠身上進行實驗,他指出,皮質脊髓束是控制身體自主運動功能的重要神經組織,「結果發現,三組脊髓受損程度不一的小鼠皮質脊髓束均有再生情況。」 首發現皮質脊髓束再生 劉凱表示,過往研究 重剔除不同的抑制性基因,今次首次辨識出基因PTEN可使受損神經中另一種基因(mTOR)的活性下降,「mTOR對脊髓發育起 重大作用,剔除抑制mTOR活性的基因PTEN,可使受損的神經軸突(Axon)再生,讓斷裂的兩端神經元重新連接。」神經軸突是連接神經系統的橋梁,負責傳遞訊息。 研究結果顯示,即使在嚴重受損長達一年的脊髓,仍可有神經軸突再生的情況,預料適用於脊髓已損傷多年的病人,向治療慢性脊髓損傷患者邁進重要一步。 該項研究日前刊登於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神經科學雜誌》,致力研究神經科學十多年的劉凱透露,未知剔除基因PTEN長遠對人體有何影響,以及脊髓再生能否讓患者恢復活動能力,未來會 手研究以更直接的方法激活mTOR,但相信有關發現日後可惠及數以百萬計的脊髓損傷病人。 (2015-7-24 星島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