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勿着重「玩新嘢」 宜多轉贈
月花$5000買玩具 7成小童玩完即棄

機械人、毛公仔是現今小孩的「必需品」,有調查發現,逾35%家長月花2,000至5,000元或以上買玩具給孩子,更有人大手筆購入一件逾萬元的玩具。惟絕大部分小孩貪新忘舊,逾70%家長選擇將玩具丟棄。有心理專家籲家長勿以玩具獎勵孩子。

屯門市廣場委託調查公司,於上月1至15日,訪問812名育有3至12歲小孩的父母,結果發現78.2%家長認為,玩具對子女來說是必需品。有95.2%父母會為子女購買全新玩具,其次有46.8%透過生日會或節日慶祝等送贈。

2成人擁過百玩具 15%稱數唔到

現代家長亦毫不吝惜,20.6%指月花2,001至5,000元購買玩具,15.3%更花達5,001元或以上。當中最貴的一件玩具達10,001元或以上,佔5.2%;1,001至5,000元亦佔33%。買得多的結果,65.8%稱子女擁有的玩具超過50件,其中有21.5%擁有過百件玩具,更有14.6%指「太多,數不到。」

玩具數之不盡,有44.3%指子女有新玩具就會放棄舊玩具。至於家長的處理方法,達71.2%表示會選擇丟棄。

香港基督教青年會「玩具銀行」代表兼中心主任包秀怡表示,香港經濟富裕,小孩普遍不缺玩具,認為家長不應過於着重孩子使用全新物件,包括玩具、文具及衣物等,建議將玩具循環再用,轉贈親友或捐贈慈善機構,「可以讓孩子學會珍惜之餘,亦從中學會環保信息。」

幫大細路 玩具醫生「試牛刀」

全港唯一玩具醫生Ambrose坦然,當初開店的原意並非想幫人修復玩具,但一名客人再三請求令他開始修理玩具生涯,「印象中,是一名40多歲的外國人,他想買一隻Teddy Bear,但總看不上眼,一問之下發現原來有隻從小伴隨他長大的Teddy Bear破損了,但他每晚總要吻着它入睡。」最終他為客人修補了第一件玩具,至今已復修逾百件。

「玩得有意義」 拼圖可練解難

香港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家趙思雅表示,把仍可用的新玩具悉數丟棄,是極為浪費的行為,因處理舊物亦是一種品德訓練,家長若也貪新忘舊,造成不良示範,兒童會「有樣學樣」。

她建議玩玩具最重要是「玩得有意義」,如拼圖可訓練小朋友的解難能力,「煮飯仔」第一年可訓練小朋友對環境及物品的認知能力,翌年和同儕一起玩、做角色扮演,就可訓練社交能力。

她提醒家長不應以買玩具為唯一的獎勵及溝通方式,否則過分物質化,應考慮帶小朋友到郊外野餐、到蝴蝶公園或濕地觀鳥,以擴闊眼界。

自然造物亦能娛人

獨立記者蘇美智與環境政策評論員朱漢強,育有兩名分別九歲及七歲的子女。談到玩具,蘇笑言「這麼多年以來,我們都擁有50件,不可能完全不買,但玩得較『原始』!」

所謂原始,就是用唾手可得的物料自製,如以紙皮做飛行棋棋盤、廁紙筒做萬花筒等。蘇鼓勵家長多帶孩子到郊外探索,如昨日他們就到大澳留宿,「沙灘有很多可能性」,玩具不僅是物質,自然造物亦能娛人。

(2015-7-20  晴報)

其他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