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治療給孩子空間抒發情緒

小朋友成日喊,一喊就幾個小時,軟硬兼施也停不了;經常無由來發脾氣,一發不可收拾;常常疑神疑鬼,怕這怕那,晚晚搖醒父母陪同如廁好不困擾。脆弱、暴躁、驚恐……小孩子的「扭計」負面情緒及行為,常令父母無法處理,但其實情緒背後,往往隱藏著受傷、需要被愛的心。

「心‧啟‧晴」臨床心理治療師李偉堂(Ernest),利用藝術作治療,為小朋友的情緒提供出口,給空間抒發情緒。

給予情緒出口

以藝術作治療可以簡單至只用一支筆、一張紙,及一顆心。小朋友到中心接受輔導,形式像上畫畫堂,不過這裡沒有老師會嫌他們畫得不靚或者打分數,Ernest只會從旁觀察、跟他們聊天。「以藝術作治療提供小朋友一個空間,讓他的心情得到沉澱,醞釀感受;同時透過創作表達自己,敍述一些對他有意義的事。」Ernest表示,小朋友不擅辭令及表達,很多情緒無處宣洩,治療期間,他會在旁觀察,在言談間了解他們的感受,再與家長傾談,提供解決方法。

滿足幻想 讓孩子走出來

「曾有位小朋友突然很怕鬼,每晚都要父母陪同如廁,父母怎解釋都毫無幫助。他畫了一張家居圖,畫中大廳、廁所都有鬼。我跟他聊聊這些鬼的樣子和行為,幾堂過後,他父母說他突然不怕鬼了。」不再害怕的原因是,畫畫提供了創作空間給小朋友畫出內心的鬼,滿足幻想,Ernest說:「人對未知的東西最害怕,但當將鬼這幻想變得實在後,害怕的感覺便會細了。」以藝術作治療的好處在於畫紙可以交由小朋友全權控制,亦令他們有興趣去表達自己,當表達過後,便能釋懷。

與內心對話 抒解壓力

「有個案是一位平日多話的小朋友首次在班上演講,卻一個字也說不出來。他畫了一隻寄居蟹,我問他,說不出話是不是好像有蟹仔卡在喉嚨?他點頭。」小朋友雖說不出感受,但Ernest在他的創作中卻明白他想表達的訊息:「本來他以為是自己不好,但他創作的蟹仔(象徵內心說話的困難)令他覺得說不出話不是自己的錯。後來他以畫形容下蟹仔,又以畫跟蟹仔對話、相處,慢慢地,治療過程中一直沒開口的他終於肯說話了。」

避免美麗的誤會

個案中小朋友的父母、老師都不停鼓勵他「勇敢啲!大膽啲!」其實太多鼓勵反而像怪責他做得不夠好,令孩子難受。Ernest指這種美麗的誤會,就如家長面對小朋友的扭計,很容易先斥責他們不聽話,不過正是這句「唔聽話」,令小朋友的情緒更失控:「有時小朋友做錯一件事,最初幾分鐘可能是因為件事而喊,後來喊到收不到聲卻是因為他們知道『喊是不乖』,知道自己唔乖,所以愈喊愈犀利,嬲自己發嬲。」家長需拿揑好當中的用詞。

家長的關愛才是靈丹

不同的情感傷害,也可藉創作幫助抒發,但以藝術作治療的主軸,其實在於用心了解及與小朋友溝通,父母即使沒有受過訓練,也可以透過畫,跟孩子聊聊那天令他開心或難過的事,小朋友感到被愛,情緒被抒發,自然不會出現太多偏差的情緒行為。「就像有位小朋友經常發怒,我叫他畫出對屋企的感受,他畫了兩個內有箭咀的圓圈。他後來解釋說,這是兩個鐘,每天他由早上12點,等到晚上12點才等到父母回家。」原來小朋友每天跟父母的相處時間很少,父母下班後又沒有精神陪他,他孤獨地等了一天,卻等不到愛和關懷,於是便發脾氣引起注意。雖然工作繁忙,家長也不要忘了花時間跟孩子相處溝通,才是治療小孩情緒的靈丹妙藥。

(2015-5-15  AM730)

其他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