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怎會好學「不倦」

十二月是不少小學的考試季節,現在大多正舉行試後活動,迎接聖誕節假期。最近分別有兩項調查報告顯示,小學生睡眠及遊戲時間不足,兩者都歸咎於學校功課量太多的問題。有校長友認為學校操練要適可而止,否則只會弄巧成拙。

睡眠遊戲時間不足

基督教女青年會家庭健康促進中心日前發布調查報告,發現八成七受訪初小學生在上課日的平均睡眠時間,低於美國全國睡覺基金會建議的十至十一小時,達標學生僅百分之零點三。即使在假日,睡眠時間達標的學生亦不足一成,四成人睡眠不足九小時,五成六人認為自己時常及間中感到疲倦,三成三人更認為自己甚少與沒有足夠睡眠時間。至於在平日及假日做功課時間逾兩小時的初小生,則分別佔四成及兩成二。

高小方面,小童群益會在十至十一月以問卷訪問逾千名小學生,大部分是高小生,逾八成受訪學生每日小息時間不足半小時,五成八人的午膳時間僅半小時或以下,六成四受訪學生坦言不堪功課壓力。調查亦發現,近七成人平均每日功課達七份以上,逾兩成人更每日平均有十份功課。綜合而言,兩者均反映小學生因功課、參加補習班等學業壓力,出現「好學不休」的奇怪現象。

過度操練恐反效果

程尚達同校長友好傾開,他坦言功課量多寡要視乎學校取態,「有些學校要求學生在校內完成部分功課,減輕他們在家的功課量,但功課是否愈多愈好,似乎是人言人殊」。友好坦言,迄今仍有不少家長與學校認為密集操練,對學生有益無害,「操練也要看成效,若只是不斷重複指定題式,或類近考核內容,其實只是應付考試需要,對增長學生知識幫忙不大;若令他們失去學習興趣,再『谷』都無用。」

教育局早前更新《基礎教育課程指引》,將初小每日書寫練習家課量的三十分鐘及高小的六十分鐘上限刪去,改由學校「校本協調」。友好坦言,指引以往只集中於抄寫等「書寫練習」,但現今功課五花八門,「有學校的常識科功課也可以做幾個鐘頭」,指引早已形同空文,「當局刪去上限,是否認同學校功課量驚人,當局也是無能為力?」中國人傳統有「好學不倦」的看法,把學習視為鼓勵,休息即是偷懶,尤其現今社會崇尚「贏在起跑綫」,要家長與學校反思功課過量,對學生身心發展的影響,恐怕亦是知易行難。

(2014-12-17  星島日報)

其他相關文章